“與其說是成品率,還不如說是發生概率。”最初CCD的成品率僅有幾百分之一,因此便有了以上索尼員工的自嘲。為了交付第一52CCD,Sony竟然花了整整一年時間。也正因為如此,很多大量投入CCD研發的公司都放棄了,原本蓬勃興起的CCD熱潮迅速冷卻。
正是因為有了索尼的堅持,我們現在的生活才會如此多姿多彩。從民用數碼相機、電視臺的攝像機到哈勃望遠鏡,這個世界已經離不開CCD傳感器,就像20多年前影像世界對攝像管的依賴一樣。
1970年4月,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鮑爾和史密斯即宣布發明了CCD(電荷耦合器件)。很多廠家都意識到,這個器件可以用于光信號到電信號的轉化,能夠用于攝像機和未來的照相機上。當時大量的廠家都投入到CCD的研發中,一時間熱鬧非凡。但CCD是一種典型的原理、設計相對簡單,但工藝非常復雜的半導體產品,其加工工藝與普通的半導體存在明顯差異。當年半導體工藝嚴重阻礙了CCD的發展,實現幾十像素比較容易,但要提高分辨率在當時看來則有些不可思議。
但索尼卻咬牙堅持了下來。當時公司的副總經理兼中央研究所所長巖間和夫對CCD的研發傾注了大量的心血,由于半導體研發需要大量的設備投資,巖間當時抱定了在21世紀再收回投資的態度,并提出“在5年內生產出五萬日元以內的相機,挑戰膠卷廠家”的目標。
1978年索尼批量生產了12萬像素的CCD ICX008,到此時索尼投入的研發費用已經高達200億日元。1980年1月,索尼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CCD攝像機,ICX008是其關鍵部件。它被安裝在巨型民航客機上,可以讓機艙內部的乘客清楚地看到起飛和降落的情景。
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,索尼開始建立CCD批量生產體系,并于1985年推出了采用25萬像素CCD(ICX018)的CCD-V8攝像機。但巖間已經于1982年病逝。在CCD-V8發布之后,當時Sony公司的總經理大賀典雄把一塊CCD貼在了巖間和夫的墓碑上。
溫馨提示:如果您對北大青鳥的學費、專業設置、就業推薦有任何疑問,可以咨詢17773503067與老師溝通!或者加老師QQ:3134280970詳細了解北大青鳥郴州科泰校區相關資訊。
